元朗絲苗的牛潭尾記憶

牛潭尾稻米復耕已經兩年,除了得到外間的關注,也勾起了村民們昔日種植的回憶。之前也在社工隊的介紹下,跟牛潭尾中區一位曾經種米的婆婆聊天,了解他們過往種植元朗絲苗背後的故事。

直到70年代前,牛潭尾的村民還是會種米的。農夫種米辛苦,但他們反而不敢吃自己種的米,因為實在太珍貴了。首先是交田租已交了很大部分,有淨的話,就會一擔兩擔的,由村裡徒步擔出元朗,單單去程可能已經花上一個半小時了。去到元朗,農夫會將穀賣給大榮華附近的米行碾米。

牛潭尾的農夫種植油粘米為主,也即是所謂的元朗絲苗;據聞當年每斤米可賣8毫,當年一餐飯就大約只是7毫半子左右——如果以今日一餐飯30-40元計算,一斤米大概就是50元了。所以農夫把自己種植的上等米賣走後,就會用較低價錢買「米碌」,即是輾得太碎的白米作為糧食,比完粒米便宜三四倍。

IMG_1643.JPG

當年牛潭尾中區的土地,大多由有一位曾為國軍師長的田主擁有,農戶繳田租不用現金,而是用稻穀收成交租,一年兩擔,每擔100斤。農業社會裡,錢並不算很有價值。如果農戶種菜,他就要用賣菜得來的錢去買米交租。聽聞師長要求高,有位客家阿娘冒雨擔過去,但師長不肯收濕了的穀,要再想辦法籌措了。

老人家們都不覺得那些是好日子,畢竟在每個年代都一樣,辛勤付出不代表有好結果。那個年代,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生活,然後有時遇上一點麻煩或不好運氣,幾個月的努力就報銷了。

其實我們並不是想告訴世界耕田、種植是幾辛苦。相反,辛勤耕種本來就是農夫的本份,好壞天氣也共存;當然偶爾還是會怨天尤人一兩日,但馬上又要好好生活了。在復耕種米兩年後,我們要更進一步,農業本來就是很日常的事。而我們要守護或嚮往的,就是簡單的生活日常、與環境共生的村落,這就是最本土、在地的人文風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