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留意開本地農業的朋友,也見到這兩三年愈來愈多人在不同地方種米。單單是牛潭尾,今年已經成功種出兩茬米了。今次我們以今年牛潭尾第一茬米為例,快手重溫一次整個種米的過程,等大家可以有比較清晰的概念。
開始所有事情前,當然先要上注香給土地公公。今年4月的時候,牛潭尾這一塊田好多地方都很荒蕪,所以我們就要先開荒,將之前遺留下來的雜草去除。我們亦需要在田邊掘水坑起田壆,一方面是劃出種植範圍,另一方面亦都要將山上流下來的水閘住。
花大約兩三日開荒之後,我們就要犁田,乾水犁一次之後,就可以放水、轉水田轆再犁一次。然後就將草隔走,再用腳或者耙將田盡量平整好,方便之後的插秧過程。
同一時間,農夫要將米種浸水一晚,放在濕潤環境三日,等它們發芽。之後就可以將米種放落培苗區,即是農田劃出來專用作培苗的區域,當米苗生長到10-15厘米高,就可以插秧了。
插秧的過程,簡單來說就是由培苗區將米苗移到米田,將秧苗每6-9棵為一株,整齊地插在田裡,這個工序亦都需要最多人手。在泰國、柬埔寨等地,由於農業活動比較頻繁,所以有些米農只會負責培秧苗,然後拿去市場賣給負責插秧後工序的農民,但香港就沒有這種分工,種米的農夫一般都是自行培苗。
這個時候已經去到了5月,在這些時間裡面,需要做很多田間打理工作,例如用人手除草、拿走福壽螺,亦都要在適當時候落肥料。同時,農夫亦要視乎天氣情況,控制田裡的水份,適當的時候要放水或者入水,加速稻苗的生長。
去到大約6月至7月,基本上稻穗已入漿,等到它們有一定重量向下垂,就差不多可以收成了。在這段時間,農夫們為保收成就要開網防雀,不過亦有做法是不會覆蓋部分米苗,等雀鳥集中只吃那部分。
同一時間,我們也在另外幾塊田開始種第二茬米,過程都是大同小異。所以是一邊做田間打理、另一邊插秧。
終於去到7月尾,稻穗已經完全成熟可以收割了。農夫用鐮刀將稻穗割起,再放在打穀機入面,令到米粒從稻穗脫粒。脫了粒的稻穀需要在太陽下曬一至兩星期,將穀粒入面的水份曬乾,但之後又要吸收少許水份,令米粒變軟,不容易斷裂。
時間已經來到9月尾,由穀去到可以食用的米,中間要經過碾米過程。簡單來講,就是用機器將稻穀剝掉穀殼成為糙米,再除去淡棕色的皮層和胚芽,令糙米變成白色的米粒,就是我們平時食到的白米。
10月我們帶著碾好的米,去到橫洲三村請村民一齊食飯,這一餐飯,由開田去到可以擺上餐枱,用了足足半年時間。雖然產量遠遠都比不上東南亞、台灣、日本等等農業發展相對比較穩定的國家,但至少對香港人來講,證明了香港的農地是可以生產主糧,大家都可以重新思考一下,新界土地除了用來發展,還有沒有其他出路呢?
老套都要講一句,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,大家不單止要珍惜食物,更加要珍惜孕育食物的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