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潭尾農場的打理,跟一般以葉菜為主的農場截然不同。理應為農產旺季的冬天,只有部分成員會使用少量土地種菜,其餘大多數地方都是休耕狀態。
在此段時間,我們不希望將田地空置,所以在去年11月開始在幾塊田灑不同的雜糧(又稱雜穀)種子,作為綠肥。

除了蕎麥,我們還種植了少量高粱、小麥、大麥。雖然我們產量不多,出發點亦非為採收,但如果時間合適原本2月尾也有打算收割。只是天氣不穩,生長時間同插稻米秧苗時間硬撞,要再思考是否採收。
以產量為目標的雜糧種植,在香港並不常見,但偶然還是會聽到有朋友種蕎麥、小麥等養地,所以也有少量的採收活動。
去年,我們也舉辦過一些啤酒工作坊,利用農場生產的大麥釀手工啤,感覺非常新鮮清爽。而今年,我們嘗試採收蕎麥。

蕎麥的採收並不容易,原株收割後要脫粒,然後再曬乾,經重覆上述步驟多次,才能勉強將枝葉、未熟的蕎麥分隔。但如圖所示,雜質經過多次風選後,仍未能完全除去。

我們嘗試將一部分已經過多次風選的蕎麥脫殼,我們嘗試使用碾米機處理,但脫殼的過程並不順利,有不少蕎麥甚至在變成粉狀。
大概也是這個原因,不少農友都會約蕎麥當作綠肥用,而不會採收。
採收蕎麥之後,去殼原來很難
早前我們分享過,用現有的碾米工具,原來很難將蕎麥去殼。一來是形狀不同,二來可能是質量未至於最好,始終我們本身沒有採收的打算。
另外有些朋友也有分享,蕎麥如果不去殼,反而會更有營養。我們也在google見到日本有連殼打成粉的做法,別有一番風味。(https://books.google.com.hk/books…)
二月中天氣開始乾爽,我們趕緊將另一批未碾殼的蕎麥再曬得更乾,希望碾米和磨粉的過程更順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