銷售伙伴:田嘢

除了「信心米」,農場亦有自己生產不同時令農作物。不過,在過往的銷售、農墟嘗試中,我們深深體會到種菜的人,唔一定叻賣菜。

當「田嘢」最初找我們的時候,還是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。但今日已經成為農場產品最種要的銷售點。

田嘢其中一位掌櫃浩盈憶述:「做田嘢、或者當時的港嘢最大宗旨,是想發掘香港的本地生產。我們一直都有賣塱原生態米和二澳米,原本都有另一個農場的米,後來知道阿Mole和梁日信開始種米——當時不是公開銷售的,一直都沒有打算要賣。但前年(2018年)開始聽到有些量,於是我就不斷打去煩阿Mole:有無米可以留給我們?留十包、廿包都好。由那時開始的五十包,到後來2019年終於可以賣米,都是一個關係慢慢建立的過程。」

田嘢是一間經營本地生產食材、作物的小店,念頭源於港嘢——一個支持本地生產的農產品、日用品行動,也有提供素食到會等,透過消費者認識本土食材和生產的故事,反思消費文化,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。

除了新興的農作物外,田嘢現時亦為市區消費者安排定期訂購各宅配新界其他農友的蔬菜,只需要支付一個價錢,每星期有4磅由農夫和田嘢推介時令有機蔬菜送上門,每個月更可自由挑選本地生產乾貨,在首週同步上門,真正可以做到全枱飯餸湯都是本地生產。

田嘢的掌櫃s

「香港農產品吸引力不來自於能否有長期穩定供應——沒有一個農產品的吸引力源自於此。反而是有一種期待,這是最重要的。你想想一年只食一次年糕,有些東西一年只食一次,香港農產品有很多不同的變化,每個季節有很多不同的出產,在出產的四個月之間,有很多演變,亦有很多品種、味道留待我們去發掘。」

「例如菜芯,我們只種了其中幾個品種,例如台灣有些紫葉的菜芯我都未食過;例如又有40天、60天、90天,或者最古代的本地菜芯都無機會食過。其實香港農業還可以有很多可能性,要有些心機,跟著一個農場去食足四季,那時你的問題就不會問:為何沒有四季常產的農作物?——而是問:原來四季有不同的食物,可以跟著季節轉變所以這時我吃甚麼呢?反而這樣才可以看到農業、大自然的多元面貌,不是單向去問,到底有甚麼可以吃、農業可以給社會甚麼。」

「農業不只是糧食,農業應該包含後面的山、水、人的關係。」

自從開始賣信心米之後,浩盈說多了人查詢訂菜:「絲苗的名字太響了!這兩個字在香港農業留下很有歷史性的印記,很有代表性。在說香港曾經有一款米,好食到要進貢給皇帝,很多老人家都很懷念元朗絲苗這回事。」

訂米的朋友很多都是慕名而來的散客,也有菜包客人查詢,據浩盈所述,銷售的年輕層很廣闊,除了年輕人之外,也有年長的老人家,都被元朗絲苗的魅力吸引。

不同單位的本地米,各有特色

「有人嘗試重拾這兩個字是很重要的,尤其我們做本地農業,知道種米是很不容易的事。相對種菜回本的速度,種米不論風險、辛苦都是以倍數上升。我相反而是客人很難理解的事,對他們來說,農產品都是很容易接觸到的東西,不會想像到種植的時間、有幾辛勞,來到常常就簡單的一句去問:今個月有無?無就下個月有無?」

這個問題的邏輯,會看到消費者可能會認為米是種一個月就能夠成事,事實上至少要100天秧苗才會長大,還有曬穀和打穀等程序,消費者難以理解。

「所以找到田嘢作為銷售單位是很好的!因為我們會幫你解釋!這是消費者很需要知道的,這個情況正好反映了香港人與農業的疏離。讓人們認知道一碗飯的珍貴,是應該要有的態度。」

門市資料:荃灣白田壩街36-44號信義工業大廈14樓A室03號
電話:5285 8163